【勤做多练】2020年助理社会工作者实务模拟试题(1)
2020年01月10日 来源:来学网1.社会工作者小王接待了来机构求助的小李夫妇,在他们讲述问题后,小王介绍了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要求,并且与小李夫妇协商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小王的上述做法属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 )。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D.评估
答案:A
2.张老师发现自己班上的学生小花最近总是闷闷不乐、情绪低落,于是带着小花来见社会工作者小江。小江在询问过程中观察到,小花一直低着头不说话,都是张老师在替她回答问题。
上述案例中,小花属于( )的服务对象。
A.潜在
B.现有
C.自愿
D.外展
答案:A
3.小红因婚姻问题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小赵在仔细倾听了小红的叙述后,拟通过询问小红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来明确问题。
小赵的下列提问中,恰当的是( )
A.“您认为自己的婚姻困惑是怎么出现的?”
B.“您认为自己的婚姻可以怎样改善?”
C.“您做过哪些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婚姻?”
D.“您对自己的婚姻有哪些期待?”
答案:A
4.社会工作者小王正在开展一个震后伤残学生家长减压互助小组,督导要求她对小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分别做出评估。
为此,小王应向督导提供有关服务过程中的( )信息。
A.服务网络
B.服务结果
C.介入对象
D.介入行动
答案:D
5.小强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小强知道这样做不对,但遇事时管不住自己。社会工作者为实施帮助小强的行为矫正计划,需要进行基线测量。
下列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观察小强目前是否欺负同学
B.观察小强目前欺负同学的次数
C.观察小强欺负同学行为的变化
D.观察小强欺负同学行为是否消除
答案:B
6.社会工作者小李在与服务对象小强的面谈中了解到,小强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为此,小李与小强共同制定了改善小强学习状况的目标。
下列目标中,恰当的是( )。
A.减少小强上课走神的次数
B.提高小强的学习能力
C.延长小强上课注意力的集中时间
D.改变小强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
答案:C
7.从儿童社会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儿童需要完成( )人格的培养。
A.信任
B.自主
C.勤奋
D.独立
答案:B
8.某农村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干预项目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对儿童家长、社区医生、妇女工作者、志愿者以及普通村民开展培训,普及儿童权利知识,降低儿童遭受虐待、忽视和意外伤害的风险。
从儿童社会工作的类型上划分,上述服务内容属于( )服务。
A.替代性儿童福利
B.儿童保护
C.补充性儿童福利
D.儿童支持
答案:B
9.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刚,因父母入狱,没有亲戚照顾,无人抚养。为解决小刚目前的问题,社会工作者正确的做法是( )。
A.联系民政部门,帮助小刚寻找领养家庭
B.招募社区志愿者作小刚的监护人
C.联系有关部门,帮助小刚寻找寄养家庭
D.劝小刚父母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早日回家
答案:C
10.某机构社会工作者小林在贫困山区实施“6~10岁儿童教育与发展项目”。在设计儿童成长需要评估表时,下列指标中应被纳入到该评估表中的是( )。
A.家庭安全保障能力
B.家庭的社会历史情况
C.父母的基本生活照顾能力
D.儿童的身份认同状况
答案:D
11.小李是儿童福利院负责家庭寄养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对寄养家庭进行跟踪回访时,从村委会和邻居那里了解到,有一户寄养家庭的家长经常用讽刺、挖苦和侮辱性语言对寄养的残疾儿童进行管教。
此时,小李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
A.向派出所报案
B.终止该家庭寄养
C.为家长提供培训
D.要求村委会严格监管
答案:C
12.几名高三学生打算放弃高考,一起自主创业。他们的父母得知后非常着急,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未来。在多次与孩子沟通无果后,家长们向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希望小林能劝孩子们放弃自己的想法。此时,小林可采用( )方法协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
A.社会观护
B.为家长与孩子举办创业方法讲座
C.资源整合
D.为家长与孩子开办亲子平行小组
答案:D
13.社会工作者针对社区内16~25岁人群不同需要,开展了下列活动:为学习困难青少年提供学习方法辅导:为待业青年提供求职面试技巧训练;为婚龄青年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
上述活动属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 )服务。
A.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
B.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
C.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D.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
答案:A
14.某高中毕业班选择毕业后工作的同学存在职业发展上的困惑。社会工作者小赵拟运用“生涯选择配合论”帮助这部分同学做生涯规划。
小赵首先应协助同学们( )。
A.提升职业所需的能力
B.分析职业发展前景与机会
C.掌控自己的内在世界
D.评估各种职业的报酬率
答案:C
15.社会工作者小秦运用“父母、成人、儿童”自我状态觉察训练方法协助高一新生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训练开始时,全体组员站在“儿童”圈内。当组员与其他组员沟通,说话语气从情绪化转向成熟理性,行为表现从抱怨转向理性地看待和解决问题后,该组员就可以( )。
A.从父母圈跳到成人圈
B.从成人圈跳到儿童圈
C.从儿童圈跳到成人圈
D.从儿童圈跳到父母圈
答案:C
16.85岁的刘爷爷独自一人生活,前不久因中风导致行动不便,身体日渐衰弱。子女担心他发生意外,打算送刘爷爷去养老院生活。但刘爷爷不愿去养老院,担心养老院的规定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习惯。面对刘爷爷和子女间的意见分歧,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介入措施是( )。
A.引导刘爷爷改变生活习惯,适应养老院生活
B.尊重刘爷爷的决定,帮助他与子女协商解决问题
C.尊重子女的决定,劝刘爷爷去养老院
D.建议子女改变想法,请保姆在家照顾刘爷爷
答案:B
17.某农村社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独居老人占社区老年人的比例很大,其中部分老人年老体弱,生活困难。为加强这些老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统,社会工作者合适的做法是( )。
A.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申请救助
B.招募和组建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C.请当地老龄委工作人员到社区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D.请当地敬老院工作人员到社区做宣传以吸引老年人入住
答案:B
18.社会工作者大智为失学、失业的青少年开展服务,拟根据“社会连接理论”组建一个小组。
大智设定的下列总目标中,正确的是( )。
A.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B.协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C.提高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D.引导青少年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
答案:D
19.丧偶多年的张大爷,因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张大爷的女儿长期独自照顾他的日常起居,近来感到力不从心,向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
小林拟运用“家庭思维”方法为该家庭开展服务,其适宜的做法是( )。
A.请专业康复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家庭康复服务
B.邀请张大爷女儿参加照顾者支持小组
C.请社区志愿者定期探访张大爷家庭
D.动员张大爷入住养老机构,让女儿常去探望
答案:B
20.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的张大爷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买菜做饭感到力不从心。
在社会工作者小王为张大爷提供的各类服务中,属于社区照顾服务的是( )。
A.联系送餐服务帮助他解决困难
B.护送他入住养老机构以获得专业照护
C.劝说他改变饮食习惯,选择方便食品
D.通过婚介机构为他征婚,找个老伴
答案:A
21.社会工作者小王组建了一个面向独居老人的支持小组。在小组活动中,小王发现刘大爷因受到其他组员的言语攻击而烦躁不安。
此时,小王首先应做的是( )。
A.由刘大爷决定小组是否继续
B.请刘大爷想想不被组员接纳的原因
C.要求所有组员遵守保密原则,对组外保密
D.调解组员间的冲突,保护刘大爷免受伤害
答案:D
22.社会工作者小李为一个有婆媳矛盾的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小李了解到,这对婆媳在家务分工、晚辈教育、老人赡养、经济支配等很多方面存在矛盾。经过分析,小李认为,婆婆的“从夫居、养儿防老”观念是导致这对婆媳发生矛盾的深层根源。
小李的上述分析反映了( )对家庭的影响。
A.传统性别制度
B.婆媳个人素质
C.传统性别角色
D.婆媳两代关系
答案:A
23.社会工作者为协助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制定了一系列评估指标。
下列指标中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是( )。
A.辖区内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知情选择的比例
B.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比例
C.对辖区内新婚夫妇进行计划生育培训的人次
D.对辖区内育龄妇女开展生殖健康培训的次数
答案:C
24.某儿童福利机构在社会工作者提议下设置了收容弃婴的“安全岛”。一年来,在“安全岛”收容的婴儿中女婴占绝大多数。
这一现象提醒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女性( )的保障。
A.教育权
B.生命权
C.特殊权益
D.生育权
答案:B
25.盲人老钱带导盲犬上公交车,遭到部分乘客的反对。
这一事件说明残疾人的( )应被重视。
A.社区康复权
B.社会福利权
C.文化生活权
D.环境友好权
答案:D
26.某乡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到附近煤矿打工,患尘肺病的人数较多。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当地人正在练习的一套拳法特别有利于尘肺病人肺功能的改善,于是请当地人每天带领尘肺病人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社会工作者此种做法遵循了社区康复工作中的( )原则。
A.因地制宜
B.因势利导
C.因陋就简
D.低成本、广覆盖
答案:A
27.大伟因交通意外导致下肢瘫痪。外出需以轮椅代步。为使大伟重新融人社会,社会工作者小林采用职业康复的方法帮助他。
小林实施职业康复服务的第一个环节应是( )。
A.就业指导
B.职业培训
C.职业咨询
D.职业评估
答案:C
28.24岁的小伟假释期间接受社区矫正服务。社会工作者老孙评估后发现,小伟成长在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差。小伟犯罪与他急于改善经济状况和交友不慎有很大关系。
老孙运用个案管理方法为小伟提供服务,合适的做法应是( )。
A.与小伟共同分析他的心理状况和改变动机
B.鼓励小伟参加就业培训并替他介绍工作
C.要求小伟参加公益劳动以矫正不良行为
D.召集职业规划师和就业援助员共同讨论服务计划
答案:A
29.某公司老板在得知员工小李有犯罪前科后欲将他开除。社会工作者小希得知情况后,将小李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告知公司老板。希望老板能给予小李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机会。
小希的做法保障了小李的( )权益。
A.生存
B.就业
C.家庭生活
D.教育
答案:B
30.为满足光荣院老年服务对象发挥余热的需求,社会工作者介绍他们担任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和社区为青少年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社会工作者的上述做法帮助老年优抚对象实现了( )。
A.老有所养
B.老有所为
C.老有所依
D.老有所医
答案:B
31.复员军人老刘突发心脏病住进某优抚医院。几个疗程后,已痊愈的老刘不肯出院。社会工作者经调查了解到,老刘孤身一人,年老体弱,腿脚不便,出不了门。
此时,社会工作者首要的任务是协助老刘满足其( )的需要。
A.治疗康复
B.基本生存
C.家庭生活
D.社会交往
答案:D
32.义务兵小潘2013年6月退役,当年10月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首次登记成立了个体餐饮公司。社会工作者老王获悉后,积极了解相关政策,主动协助小潘参加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企业管理培训。免交餐饮公司管理类的行政事业收费。
老王所做的工作实现了社会工作( )的目标。
A.治疗
B.救助
C.预防
D.权利保障
答案:D
33.军休干部老李由部队移交到地方军休所后,感到非常失落,觉得自己为部队奉献了大半辈子,到老没有用了,被部队当做“包袱”扔到了地方。终日闷闷不乐的老李拒绝参加军休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协助老李适应角色转换,其介入的关键是改变老李( )。
A.社交退缩的非理性行为
B.“老了无用”的消极态度
C.心理失落带来的负面情绪
D.“被部队抛弃”的非理性信念
答案:D
34.张某因诈骗罪在监狱服刑15年,获假释出狱后在社区接受3年矫正服务。社会工作者小秦接受任务后,认真查阅张某的相关档案材料,做了充分准备。与张某第一次见面时,小秦以尊重、平等、接纳、关怀的价值理念与张某进行交谈。
下列问话中最恰当的是:( )
A.“请您告诉我您的姓名、年龄和犯罪事实,好吗?”
B.“您了解社区的纪律和规定吗?”
C.“刚才我握您的手觉得很凉,您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
D.“我看到您一个人很孤独,您的太太和孩子为什么离开您?”
答案:C
35.某学校在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工作中,要求申请救助的学生在班上演讲说明其贫困状况,以同学投票的方式认定其受助资格。
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看,这些做法违背了( )原则。
A.自我决定
B.知情同意
C.尊重隐私
D.无条件接纳
答案:C
36.老李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享受了几年低保之后,想通过就业改变生活状况。社会工作者联系就业援助员向他推荐了几份工作,但老李觉得这些工作既苦又累,薪水又少,不愿接受。
针对老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 )。
A.调整其自我认知
B.提升其自信心
C.为其寻找其他就业信息
D.协助其参加技能培训
答案:A
37.赵大爷年近七旬,生活在农村。几年前赵大爷的独子因交通意外身亡,老伴受不了打击也去世了。目前赵大爷无亲无故,以拾荒为生。社会工作者老宋计划协助赵大爷申请救助。
下列救助类别中,最能帮助赵大爷解决生活困难的是( )。
A.最低生活保障 B.特困人员供养
C.就业救助 D.临时救助
答案:B
38.社会工作者老赵在街头救助中发现16岁的小凯流浪街头,衣食无着,常说粗话,脾气暴躁。老赵在征得小凯同意后,将他安置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此时,老赵首先应关注小凯的( )状况。
A.健康
B.心理
C.家庭
D.行为
答案:A
39.小李夫妻因工作繁忙请父母来照看孩子。但不久就发现,老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差别很大,两代人之间时常发生争执。他们认为老人太溺爱孩子,而老人觉得孙子还小,大了自然懂事了。小李夫妻为此很苦恼,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社会工作者的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
A.观察和倾听孩子的想法
B.倾听和理解家庭每个成员的感受
C.协助老人明白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D.说服小李夫妻接受老人的教养方式
答案:B
40.社会工作者小郑接待了前来求助的小红母女俩,在面谈中,母亲告诉小郑,小红近来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不专心,做作业拖沓,为此她也说过小红,但情况没有任何改观。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小郑下列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这个家庭的问题是小红导致的
B.小红的问题是母亲导致的
C.小红的问题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D.小红的问题与这个家庭无关
答案:C
知行者教育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知行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