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全球性疾病,可发生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成年男性发病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0%。钩虫病流行区特别多见,程度也较重。
【病因及发病机制】
1.慢性失血 成年男性引起缺铁常见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老年人特别应警惕胃肠道恶性肿瘤;妇女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放环);儿童期多因反复鼻出血、钩虫病;多次献血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黏膜出血,亦都是常见原因。
2.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因饮食中缺乏足够量的铁或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铁吸收和利用减低。当生理性铁需要量增加时,如婴幼儿、青少年、月经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就容易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和孪生儿,如给牛乳喂养而不及时添加辅助食物极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3.铁的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因胃酸缺乏,或因胃空肠吻合,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均可影响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因长期胃酸缺乏,可导致铁的吸收不良;小肠疾病引起长期腹泻,不但影响铁吸收,且可随着大量肠上皮细胞脱落而致失铁。
【临床表现】
1.本病发展缓慢,常出现原发病的表现。
2.贫血的表现和一般贫血相似,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急,头昏眼花。症状常和贫血的严重程度相关,缺铁引起的贫血性心脏病较易发生左心衰竭。
3.因组织缺铁而导致各种临床表现。因为许多影响细胞氧化还原过程的酶含有铁或为铁依赖酶。由于酶的活力降低可产生多方面临床表现:
(1)患儿精神发育异常和行为改变,对外界反应差,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
(2)劳动耐力降低。
(3)缺铁影响小儿细胞免疫功能,表现为T细胞数目减少等。
(4)缺铁使抗寒能力降低,T
水平减低。
(5)严重贫血还可致黏膜组织变化和外胚叶营养障碍,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异食癖。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轻症患者可无贫血,严重患者可表现为典型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27pg,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明显扩大,大小不一。严重者血小板也可减少。
2.骨髓象 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减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骨髓可染铁反映贮存铁含量。
3.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 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浓度常低于8.9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
4.血清铁蛋白测定 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由于血清铁蛋白浓度稳定,与体内贮铁量的相关性好,可用于早期诊断和人群铁缺乏症的筛检。但患感染、炎症、肿瘤时,SF可升高。
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再与球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缺铁时,FEP升高,FEP>4.5μg/gHb时有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确立是否系缺铁引起的贫血和明确引起缺铁的病因。典型病例诊断不难,根据: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8.9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12μg/L,FEP>4.5μg/gHb;骨髓铁染色阴性。上述实验指标中以骨髓可染铁及血清铁蛋白测定最有诊断意义,另外铁剂治疗试验也是确定本症方法之一。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铁剂后,短时期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于5~10天到达高峰,平均达0.06~0.08,以后又下降,随后血色素上升。但如果患者同时存在慢性疾病,或胃肠吸收障碍,此种治疗反应可不明显。
低色素性贫血尚可见于下列疾病: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有家族史,周围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细胞,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常有异常。
2.慢性病性贫血 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常伴有肿瘤或感染性疾病。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较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1.病因 治疗病因或原发病确诊后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有潜在缺铁的因素均应想到有缺铁的可能,应尽早查明,给予补充,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缺铁性贫血。
2.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 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药:硫酸亚铁,每片0.3g,每天3次;富马酸亚铁,每片0.2g,每天3次;葡萄糖酸亚铁,每片0.3g,每天3次。口服铁剂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100mg,每天3次,以保护铁不被氧化。胃酸促进铁游离、溶解、还原,故胃酸缺乏病人同时口服稀盐酸,可使铁稳定在亚铁状态,促进吸收。空腹服用吸收率高,但胃部刺激明显,进食时或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刺激,也可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逐渐增加。忌茶,以防铁被鞣酸沉淀而影响铁吸收。用药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升高,7~12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一般2个月恢复正常,继续用药3~6个月以补充体内应有的贮存铁。
(2)注射铁剂 应慎用,掌握好适应证。
1)口服铁剂后有严重消化道反应,无法耐受。
2)消化道吸收障碍:如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吻合术后,或患有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等。
3)严重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4)妊娠晚期亟待提高血红蛋白而分娩,或失血量较多。
5)不易控制的慢性失血。
常用的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铁,含铁50mg/ml。患者所需铁的总量应准确计算,不应超量,以免引起急性铁中毒。计算方法:
铁的总剂量(mg)=[150-患者Hb(g/L)]×体重(kg)×0.33
首剂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以后每日或隔日肌注100mg,深部肌肉注射。
注射铁剂后除局部肿痛外,尚可发生面部潮红,恶心,头痛,肌肉、关节痛和淋巴结炎,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