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病因病机】
1.病因
(1)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的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受寒者居多。
(2)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肥甘及不洁之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每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亦可因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易于停留,偶因气恼,食随气逆,导致呕吐。
(4)病后体虚:脾胃素虚,或病后虚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2.病机 呕吐的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其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一般初病多实。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由实转虚。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所伤,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
病变脏腑主要在胃,还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若脾阳素虚,水谷不归正化,痰饮内生,阻碍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形成痰饮内阻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则形成肝气犯胃证;患病日久,伤脾失运,致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则成脾胃气虚证;久则气虚及阳,致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胃失濡降,则为胃阴耗伤证。
【诊断要点】
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类证鉴别】
1.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辨的。
2.呕吐与噎膈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3.呕吐物的鉴别 呕吐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胃失和降;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热犯胃,胃气上逆;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若呕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辨证论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证
主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物: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等。
2.食滞内停证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概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物: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等。
3.痰饮内阻证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剂: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桔梗等。
4.肝气犯胃证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病机概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剂:四七汤加减。
常用药物: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大枣等。
(二)虚证
1.脾胃气虚证
主症: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病机概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等。
2.脾胃阳虚证
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
![](http://cdn.laixue.com/exam/10713098/TestImages/白光.gif)
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病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剂: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等。
3.胃阴不足证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病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剂: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等。
【预防与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侵。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患者,饮食不宜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药物,戒烟。
4.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吐,更伤胃气。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担。根据病人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姜汁,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